济南历史悠久,文物种类丰富且分布广泛。济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济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机制,召开两次济南市协调机制会议,对济南市“四普”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024年5月,济南“四普”转入实地调查阶段,文物普查队员跋山涉水、栉风沐雨,收获累累硕果。截至2025年5月,已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有登记文物点的复查工作,并且在新发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新发现文物点,既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亦有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很多喜欢徒步、爬山的“驴友”都喜欢去济南的南部山区寻幽探胜,其中很多人都对群山之间的群英渡槽印象深刻。
群英渡槽坐落在济南市柳埠街道西山村山谷内,是柳埠街道一处著名的红色遗迹。
这座渡槽始建于1975年,1977年完工。当时,为了解决柳埠公社山区群众的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柳埠公社调动附近60多个村庄的上千名石匠、壮工,历经两年的艰苦奋战,建成了这座全长95米、宽3米、高约24.5米、架空40多米的两用桥。渡槽由全石结构建成,无论是上层还是底层都十分壮观,设计巧妙地融合了美观与实用性。渡槽为块石砌成,呈三角形,中间有约120度角,拐角处与一座山脊相连,一侧渡槽为五孔拱形桥,一侧为四孔拱形桥。渡槽上可行人,下可走水,侧面镌刻着“愚公移山,自力更生”8个大字,桥头立石上刻有“战山河专业队”“一九七七年建”的字样,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群英渡槽不仅是实用的水利工程,更象征着山区人民的团结和勤劳,是济南地区的重要红色遗迹。它见证了柳埠公社及其人民的奋斗历程,至今仍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出这座有着独特历史文化特色的工业遗产的价值。
在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济南市将群英渡槽列为比较重要的新发现。而这处新发现只是此次文物普查中的代表之一,还有一定数量的新文物被发现,显示出我市文物资源底蕴的深厚、种类的丰富。
在莱芜区口镇街道发现的田庄遗址是一处新发现的东周时期聚落遗址。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1.7万平方米。2024年,市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1050余平方米,发现灰坑、灰沟、水井、窑、灶、墓葬200余个遗迹和大量的石器。该遗址为莱芜地区首次发现齐文化遗址,填补了该地区甚至泰沂山区齐文化发展、研究以及当地东周时期手工业文化的空白。
8月12日上午,济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调度会在龙奥大厦召开,各区县(功能区)汇报了本地区“四普”工作进展情况,市“四普办”通报了我市“四普”工作进展情况,传达了国家和省关于普查工作的最新要求,明确了普查第三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及时间节点,并对数据审核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时隔17年后,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系统性普查工作。普查范围是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目前,我市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新成果。
上个月,为向广大市民、游客普及文物普查的相关知识,展示济南“四普”工作相关进展,推广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一场独特的文物宣传展览“济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暑期宣传展示”在府学文庙举办,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
本次展览由文物及文物普查知识、济南“四普”新发现和新修订文物保护法三个板块组成,旨在通过宣传展示和教育活动,提高大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在现代遗址中,此次普查的重点济南重工集团铸铁车间具有特别的价值。这处工业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机场路12798号济南重工厂区内。济南重工是山东省最大的通用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厂区涵盖早期苏联式厂房、上世纪70年代厂房等多种样式,是山东工业建筑遗产研究不可多得的样本。铸铁车间建筑采用虚实结合的造型手法与层次化处理手段,配以高大的烟囱、冲天炉等构筑物,是一个时代工业发展的见证。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济南市“四普”工作进展顺利。工作中,首先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市长担任“双主任”的济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机制,负责全市普查工作组织领导、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审定普查实施方案等工作。召开两次协调机制会议,推动我市“四普”工作进展。各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配合,积极提供普查线索。市“四普”协调机制办公室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印发“四普”实施方案、宣传方案等文件,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各区县都成立了“四普”协调机制(领导小组),推动我市“四普”工作有序开展。
在普查工作进行的同时,市文旅局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利用省市重点媒体平台,综合运用主题海报、短视频等形式,刊发普查工作动向,多角度宣传文物普查知识。各区县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888集团官网入口商河县拍摄原创情景剧“四普人”的一天,平阴县在公众号发布平阴“四普人”图鉴、平阴县文物普查队员的一天等文章、视频50余条,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公众科普普查知识。全市关注“四普”、支持“四普”的氛围日渐浓厚。
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齐长城起点处的广里村东长城遗址,通过考古发现春秋和战国时期夯土墙体,其构造特征及其分布关系,为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及其功能演变提供了关键的实证资料,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进一步摸清了齐长城文物资源家底。
在实际普查工作中,济南市普查第一线工作人员扎实开展实地调查,严格按照普查全覆盖、“村村到”要求,对普查登记文物进行全面复查,对新线索进行一一核查,对于符合文物认定标准的,按照规定进行普查登记。截至5月31日,我市已完成全部“三普”文物复查,新发现调查成果丰硕。各区县(功能区)因地制宜形成一批经验做法,商河县“3+N”普查队伍体系、“5+2”访谈模式,被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刊第13期简报将商河县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推广。
济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还没有结束,我市就已经获得了不少新发现,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个种类。
文物普查工作人员正紧张地奔波在各个街道、乡村、山间、河畔一步步地走着,一点点挖掘着文物线索,一个个线索认真排查,一处处文物仔细地勘测着文物人员寻访着济南这片土地上的“珍宝”,并一件件、一处处挖掘出来、“描绘”出来,为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深化着、延伸着济南的历史文脉!